技术服务热线:
0455-7926555

养殖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案例解析 > 养殖知识 >
生物制品的保存和使用
作者:admin   时间:2018-11-16
兽用疫苗是一种特殊商品,其在储存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均有明确的条件要求,若未按规程操作,则会影响疫苗的质量,降低疫苗的效力,甚至使疫苗失效,达不到免疫的效果。由此可见这些容易忽视的因素,恰恰与最终的免疫效果息息相关,密不可分。
一.兽用疫苗的储存
1.储存设备的选择
根据兽用疫苗最适宜温度和数量设置自动调节温度的冷冻库、冷藏库、活动冷藏库、冰柜、液氮罐、冰箱等保存疫苗的设备。不论使用何种储存方式,储存疫苗的地方都应放置温度计,定时观察记录温度,发现温度异常时,应迅速采取措施。
2.严格按规定的温度储存
温度是影响兽用疫苗效力的主要因素,在储存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标签上的规定执行。冻干苗一般要求-15℃以下保存,鸡马立克细胞结合性病毒疫苗必须在-196℃的液氮中保存,温度越低,保存时间越长。灭活苗一般要求2-8℃保存,不能低于0℃,不能冻结。如果超越规定限度,则温度越高影响越大。在疫苗储存期间,温度忽高忽低,疫苗反复冻结及溶解危害会更大,需要特别注意。
3.避光储存,防止受潮
光线的照射,尤其是阳光的直射均影响疫苗的质量,所有疫苗都应严防日光暴晒,储藏于冷暗干燥处。
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,导致疫苗污染,并且容易使瓶签字迹模糊和脱落等。因此,要把疫苗存放在干燥或有严密保护的地方,保证疫苗的内外包装完整无损,以免造成无法辨别其名称、有效期等信息的情况发生。
4.分类存放
疫苗应按品种和有效期分类存放于一定的位置,并附有明显的标志,以免混乱而造成差错和不应有的损失。
二.兽用疫苗的运输 
兽用疫苗在运输过程中,即要采取保温措施,根据疫苗数量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,还要采用最快的运输方法(飞机、火车、汽车等)运输,尽量缩短运输时间,同时要采取防震、减压措施,防止包装破损。鸡马立克疫苗运输过程中液氮罐要保证始终直立状态,避免倾斜,不要密封严实,以免液氮挥发形成高压。并要求专人每天检查一次液氮罐液位,注意及时添加。
三.兽用疫苗的正确使用
1.在使用疫苗之前,应该仔细核对名称、规格、生产日期等,一旦发现疫苗破乳分层或有异物、瓶盖渗漏、已过有效期等异常情况,不得使用,并作无害化处理。
2.冻干疫苗瓶内呈真空状态,在使用时,将抽好稀释液的注射器通过瓶塞扎进冻干疫苗的瓶内后,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稀释液即被自动抽吸进瓶内,这证明疫苗存在环境是真空状态。加入稀释液后即可将冻干疫苗在常温下打开使用,一般 2-8 ℃下 24 h 内有效,15 ℃以下12 h内有效,15-25 ℃必须在 8 h 内用完,25 ℃以上时要在4 h内用完。在使用冻干疫苗的过程中,要注意防止日光照射,采用饮水免疫时要避免水中含有金属离子,在使用疫苗的前后 3 d 内不得使用消毒药物及抗菌、抗病毒药物。
3.注意无菌操作,免疫接种前,应将使用的器械(如注射器、针头、疫苗、稀释瓶等)认真清洗、消毒;接种人员应穿消毒工作服、鞋、手套;吸取疫苗时,先用75%酒精棉球擦拭消毒瓶盖,再用注射器抽取疫苗;注射部位用2%-5%碘酊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。家禽注射一笼更换一次针头,最多不要超过100只,以免交叉传播疾病。
4.接种剂量要准确,不要过大或过小,免疫剂量不足,群体产生的低水平抗体无法抵抗野毒的侵袭,造成免疫失败;免疫剂量过大或免疫次数频繁,应激反应严重,容易造成免疫麻痹,使得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,起不到效果。经常观察注射器刻度,确保每头畜(禽)都接种上剂量相同的疫苗,避免少注、漏注,禁止打“飞针”。
四、疫苗免疫发生过敏反应原因及应对措施
1. 疫苗免疫发生过敏反应原因
动物免疫系统是动物自我保护的基础,其作用是抵抗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,保证动物机体的各项功能正常,这也是动物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必然选择。随着环境变化,动物免疫系统也在发生变化,所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免疫系统,只有相对比较适应环境而更容易让动物活下去的“免疫系统”。动物的免疫系统精确打击异己的能力很强。针对物理,化学,病原生物伤害,免疫系统都会有相应的不同反应与保护机制。特别是在病原生物伤害中,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生物---细菌,病毒,寄生虫,免疫系统可以将其精确打击并消灭。人们正是利用免疫系统这一特点,才取得了用疫苗免疫来预防动物传染病的成效。然而免疫系统也有误判的时候,有时因某种因素会出现敌我不分(自身免疫疾病)、过度反应(过敏反应)或无反应(免疫麻痹)等异常现象。
过敏反应实质上就是正常免疫反应的过度反应(又叫变态反应、超敏反应),它和正常免疫反应没有本质区别,只是反应程度过于激烈,超出了动物机体耐受度,造成功能障碍、组织损伤,甚至休克死亡。在生产实践中,疫苗过敏反应发生比例的高低,不仅与疫苗的质量有关,而且与免疫动物群体中敏感动物的数量有关。疫苗质量可控可监、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,而动物群体中敏感动物的数量受品种、气候环境、管理水平及诸多人为因素影响。因此在动物免疫时既要选择品质好的疫苗,更要尽最大可能排除诸多影响动物健康状况的因素,才能将疫苗免疫的过敏反应降到最低。
1.1、 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
过敏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:一是动物群体中具有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,这是由遗传决定;二是与相应抗原接触。有特应性体质的动物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,但不产生临床反应。当被致敏的动物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,就可发生反应。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,慢者需1-2天。
1.2、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
过敏反应实质上是正常免疫反应的过度反应,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(即Ⅰ型变态反应)。其反应机理是:抗体(IgE)介导,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。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,作用于皮肤、粘膜、呼吸道等效应器官,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,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平滑肌收缩,腺体分泌增加,嗜酸粒细胞增多、浸润等。一般情况下该反应发生快,消退也快,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(喘气、排便、皮肤发红等),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,休息一会即可恢复正常。
在兽医临床上不同器官(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及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)的过敏反应有不同临床表现: 皮肤过敏时发红发紫、荨麻疹、湿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;呼吸道过敏时呼吸困难、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喉头水肿;消化道过敏时流涎排便、过敏性胃肠炎;全身过敏时一般伴有组织损伤导致过敏性休克。过敏现象有明显的动物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(如纯种长白猪相对于大约克和杜洛克易过敏)。
1.3、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
1.3.1、临床症状
轻度过敏反应: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,动物群体中仅有少数动物精神萎靡,食欲减退,无需治疗,l~2天即可恢复。 
中度过敏反应:临床症状表现明显,一般在注射疫苗15分钟左右出现,往往群发,表现为呼吸困难,流涎伴有呕吐,全身发绀,站立不稳,步态不稳,全身发软,卧地不起,有的四肢叉开站立,背部下凹。
重度急性过敏反应:这种情况少见,偶有发生,往往在注射疫苗后几分钟内发生,有的在注射后几秒钟出现,甚至有的针尖还未拨出就发生反应,主要症状出现为:突然倒地,全身发软,皮肤发红发绀,体温下降,共济失调,大小便失禁,呼吸困难,流涎呕吐,眼结膜苍白,全身肌肉震颤,神志不清,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,严重的发生过敏性休克,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。
1.3.2、剖解变化.
一般,尸体营养良好;胸、腹下部、臀部及肢体末端的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发紫;疫苗注射部位肌肉有水肿或出血,有的伴有淡黄色胶冻样浸润;有的体表淋巴结(下颌、肩前、膝上、腹股沟淋巴结)有水肿。
肺脏肿大、间质增宽,淤血出血最为常见;肝脏、脾脏边缘钝厚;有的肾脏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有出血性坏死,偶见整个肾脏出血性坏死、极度肿大、呈深红色、质脆;胃内空虚,其余脏器一般无明显异常。
2.应对过敏的措施
2.1、过敏反应的救治
轻度过敏反应:无需救治,只有少数几头动物精神沉郁,食欲不振,一般1-2天自行恢复。
中度过敏反应:尽快使用盐酸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药物救治。肾上腺素的用法:按lmg/mL,注射1~2mL,伴有体温升高时配合使用复方氨基比林;心脏衰弱、皮肤发绀时可注射安钠咖,同时注意保持安静,供结充足饮水。
严重过敏反应:迅速皮下注射0.1%盐酸肾上腺素2-5毫克,视病情缓解程度,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,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(非那根)100-500毫克,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5-30毫克。对已休克动物(种动物、牛),除应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,迅速建立静脉通道,将去甲肾上腺素5-10毫克,加入10%葡萄糖注射液500-2000毫升静滴。若体温低于36.5℃的动物除可用上述药物外,另加乙酰辅酶A300-1000单位、ATP(三磷酸腺苷)50-200毫克、肌苷1000-3000毫克、25%葡萄糖500-2000毫升静滴。待动物苏醒,脉律恢复后,撤去此组药,换成5%葡萄糖盐水500-2000毫升,加入维生素C 2-5克,维生素B6 500-3000毫克,静滴,然后再用5%硫酸氢钠液200-500毫升,静滴即可。
2.2 过敏反应的预防
为减少、避免动物在免疫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,应注意以下事项。
2.2.1、加强动物群体饲养管理。
①、平时按照动物的生长阶段提供符合其营养需要的饲料,保持动物圈舍温度、湿度、光照适宜、通风良好,做好日常消毒工作。提高动物的体质和抵抗力,减少应激发生。 
②、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,掌握动物健康状况。凡发病,精神、食欲、体温不正常,体质瘦弱、幼小、年老、怀孕后期的动物均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。
③、曾有过疫苗反应病史的,建议在注射疫苗前,先皮下注射0.1%盐酸肾上腺素、盐酸异丙嗪药物,随即注射疫苗,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④、免疫接种前,避免动物受到寒冷、转群、运输、脱水、突然换料、噪音、惊吓等应激反应。对疫苗的质量、保存条件、保质期均要认真检查,先做小范围动物接种试验,若无异常反应再扩大接种范围。免疫前后给动物提供营养丰富、均衡的优质饲料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⑤、免疫注射前后3天,饮水或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及多维,减少注射疫苗的应激,同时也能提高疫苗的抗体水平。
⑥、根据天气状况安排疫苗接种时间,夏天应安排在凉爽时间段进行,冬天安排在温暖时段进行。 
2.2.2、正确保存与使用疫苗。
①选择知名企业疫苗,优良疫苗中除疫苗抗原外的其它变应原(疫苗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质的副产品)含量极少,相对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率。并严格根据说明书保存和使用疫苗,不要随意加大剂量。
②疫苗使用前,将其回温至20-25℃。
③不同批次的疫苗引起过敏反应的程度有差异,在更换不同批次的疫苗时,尤其要留心观察。
④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。结合免疫检测,实行差别免疫,即在疫苗接种前测定抗体效价,对于处于高免状态的动物推迟接种时间。